原來的語文教材更強調(diào)的是重價值、重感受、重整合,而部編語文教材更強調(diào)的是重基礎(chǔ)、重閱讀、重應(yīng)用、重自主。這是教材編寫理念的重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定程度的回歸。
重基礎(chǔ)
課改之后強調(diào)語文知識講授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但又出現(xiàn)了另一種趨向,就是語文的知識體系被弱化,導致語文教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不成系列,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有些名師的公開課也是課上得滿天飛,卻沒有把得住‘干貨’。
基于語文的知識體系被弱化的現(xiàn)象,部編語文教材努力建構(gòu)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體系,但這個體系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是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分成若干個 “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在各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shè)計之中。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一課一得”,即每課進步一點點,發(fā)展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使其循序漸進、螺旋發(fā)展。
比如,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各單元閱讀方法、閱讀策略: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
部編本教材的寫作專題,盡量與各單元閱讀的學習重點配合,又盡可能自成體系,從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開始,逐步培養(yǎng)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各類文體及游記、書信、小傳等實用類文本的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zhì),加強閱讀方法的引領(lǐng),以“讀書為要”?墒,現(xiàn)在語文課最大的弊病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yè)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缺乏讀書興趣。為此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許多辦法。
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shè)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fā)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shè)置的改革方向。
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部編本語文教材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shù)課后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其目的也是為了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
重應(yīng)用
最近一段時間,崔巒、吳立崗等語文專家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能總是在“內(nèi)容理解”上兜圈子,而是要“堵住內(nèi)容分析的路,邁開學習語言的步”。尤其是教讀課,閱讀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課文的言語特點、表達形式、篇章結(jié)構(gòu),教學的航標要更多地指向于“怎么寫的”,而非“寫了什么”。語文知識的獲得要結(jié)合典型的語用現(xiàn)象,通過引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與體驗,讓學生逐漸形成對知識的結(jié)構(gòu)化認知。
如,部編教材七(上)《秋天的懷念》一文,在探討母愛內(nèi)涵時,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應(yīng)用語言的方法?
1、先默讀全文用“ ”勾畫出“我”不“好好活兒”的語句,再快速瀏覽用“ ”勾畫出描寫母親身體狀況的語句。
2、讓學生通過對比朗讀分析,母親如何克服身體上的痛苦而“好好活兒”,探討其中的原因,引出“母愛”這一主題。
3、理解母親如何讓兒子“好好活兒”。先讓學生說出文中母親為了讓兒子“好好活兒”做了哪些努力。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采用動情朗讀、批注補白、情景體驗、語句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細細品味母愛,加深對課文理解。
4、小組討論,總結(jié)何為母愛。通過討論學生應(yīng)該能夠領(lǐng)悟更深層次的母愛:不僅僅是愛和給予,還有一份責任,就是教育兒子如何面對有缺憾的生命。
5、母親的“好好活兒”這句話,照亮了兒子的后半生,讓有缺憾的生命如此精彩。若學生沒能完全領(lǐng)悟,教師應(yīng)加以引導和點撥。
再如,“名著導讀”中《西游記》的閱讀,老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的提示,簡要介紹一下這部名著的基本情況,然后運用精讀課中學到的精讀和跳讀方法,閱讀名著《西游記》。
重自主
部編本語文教材,無論是教讀課、自讀課,還是課外閱讀課,都十分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精讀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大概是課本里魯迅的文章最好懂的一篇,學生自己就能讀懂,但是讀起來未必親切。這就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jù)《預(yù)習提示》找到教學的切入點。
“閱讀課文,看看小時候的他玩些什么,學些什么,想些什么。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嗎?這條預(yù)習提示,就是提醒學生要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感同身受地理解、評價課文,達到與作者對話的閱讀目的。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還可以結(jié)合學生實際提出問題,比如:魯迅對他的“樂園”和“書塾”哪些地方有興趣?哪些沒興趣?根據(jù)是什么?你是否與魯迅有同感?不論相同與否,都沒關(guān)系,說說理由;蛘甙焉线叺膯栴}中的魯迅換成“你”:你魯迅對自己的“樂園”和“書塾”哪些地方有興趣?哪些沒興趣?根據(jù)是什么?你是否與魯迅一致?不論一致與否,都沒關(guān)系,說說理由。
教師提出這個主問題貫穿教讀課,剩下的就是學生的事情了,我們只需認真參與學生的討論就行了。
設(shè)計這種教學模式,當然不是唯一的模式,更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但意圖還是為了能夠展現(xiàn)學生自主合作、體驗探究的主動學習的過程。
略讀課,強調(diào)主要不是老師講,而是學生自己讀,要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主性的泛讀。在自讀課中安排一些討論或者作業(yè),都是不必要的。
再如,“和大人一起讀”欄目,同樣重視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在溫儒敏教授看來,這樣做的用意同樣是激發(fā)閱讀興趣,讓孩子一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但他也建議,這個欄目雖然要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能處理成一般課堂上的課程,因為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編者的目的是把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都用上,都來為語文課加油。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自由輕松的閱讀,千萬別當作學生的作業(yè)來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