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課改;語文課堂教學;教什么;怎么教
摘 要:課堂教學核心要素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即“教什么”與“怎么教”。新課改進入深水區(qū)后,老師們仍糾結于“教什么”與“怎么教”的問題,而后更關注“怎么教”而非“教什么”,更熱衷于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轉變,而忽視了教學內容的本質。其實,“教什么”與“怎么教”是統(tǒng)一的,應辯證地看待;對這一問題,文章擬從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存在原因和解決途徑等方面交流互鑒。
正文
隨著新課改進入深水區(qū),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新名詞、新概念越來越多,大單元教學、群文閱讀、情景式教學、跨學科教學、核心素養(yǎng)建構、任務驅動、項目化學習等,不一而足。我們在課改教學實踐中產生很多疑惑,糾結于“教什么”與“怎么教”后,更關注“怎么教”而非“教什么”,更熱衷于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轉變,而忽視了教學內容的本質。
“教什么”是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理性思考,是對文本的分析與解讀;“怎么教”是運用特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行因材施教,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是由教學內容決定的。課堂教學核心要素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一堂課離不開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深入獨到的文本解讀、新穎巧妙的教學設計和靈活自然的教學實施。因此,“教什么”與“怎么教”是統(tǒng)一的,應辯證地看待。多年的教研實踐和三年的名師工作室領銜經驗,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什么”與“怎么教”的問題有些粗淺見解,嘗試著從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存在原因和解決途徑等方面交流互鑒。
一、實踐表現(xiàn),舍本逐末
近些年的課改推進中,我們對教學內容的關注與對教學方式的倚重正在脫離正軌,這無異于舍本逐末。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形成“兩張皮”,這剝離了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這相當不利于青年教師的成長、中年教師的積淀,并在追求教育的價值旨趣的路上漸行漸遠。
1.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轉變方面
課改以來,在實際的教學及相關活動中,包括對青年教師的指導與輔導,我們習慣著眼于“怎么教”,考慮最多的是用什么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才能把課上得精彩,即“怎么教”的問題;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過多地傾注于“自主”“合作”“探究”和“任務驅動”等教學方式的研究。我們的教研內容大多是聽課、賽課、評課,或者圍繞某一個熱點問題開展專題研討。這些研究大多聚焦在教學方法上,即對“怎么教”的問題展開研究,偏重于采用什么教學策略或手段來使課堂更加精彩紛呈,比如:怎樣確定教學目標,怎樣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怎樣導入,怎樣突出主線,怎樣設計任務驅動,怎樣進行有效拓展,甚至集中在PPT的設計研討上,很少涉及“教什么”的問題。一堂課是否實現(xiàn)了教學方式的轉變似乎成了踐行課改成敗的試金石。
2.課堂教學更熱衷于現(xiàn)場感
長期以來,我們疑惑于決定教學質量是“怎么教”還是“教什么”的問題,學生的學習動機究竟來自興趣還是成就感;學生是因為對語文學科有興趣才學習的,還是因為學習了語文學科才對語文產生興趣的。其實,在教學實踐中,并不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像“大師”一樣,上課時神采飛揚、激情四射,語言表達清晰流暢,思維活躍而縝密,為了彌補“缺陷”,我們習慣選擇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音頻、視頻、PPT(含音頻、視頻鏈接),這樣一來,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緊湊,行云流水,熱鬧非凡,亮點頻出,驚喜不斷;學生嘖嘖稱贊,教師也志得意滿。感覺是一堂近乎完美得無可挑剔的課。但靜言思之,我們在大量演示中分析與解讀,課堂滿滿的“現(xiàn)場感”,但老師對知識的講解與分析只是蜻蜓點水,學生在跑馬觀花,收獲的是“現(xiàn)場感”、有限的“獲得感”。其實,“怎么教”決定教學的“現(xiàn)場感”,“教什么”決定學生的“獲得感”,而“獲得感”是受益終身的;“怎么教”也影響學生的獲得感,但卻是通過“教什么”來實現(xiàn)的!不能偏廢一方而成就另一方。例如:我們也嘗試過用名師教案,乃至拿名師的課堂實錄上課,課后卻發(fā)現(xiàn)不是那回事兒,因為學情不一樣教師個體專業(yè)素養(yǎng)不一樣,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深入解讀不到位,課堂效果自然不一樣,根本無法達到名師課堂的應有效果。卻誤以為拿到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圭臬。
3.教育教學成果提煉方面
時下,無論是課題申報及研究還是論文撰寫,無一例外,均偏向于大書特書自己和團隊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的轉變,即“怎么教”問題;而鮮有涉及教學內容,即“教什么”的研討。課題研究中,無論是理論性成果還是操作性成果,也都主要涉及“怎么教”的問題。由此可見,“教什么”的研討還有很大的充實空間。
二、問題歸因,急于事成
為什么大家會普遍忽略對“教什么”的研究?我想有三點原因不容忽視。
1.與語文學科自身特點有關
語文學科較其他高考學科有三大顯著特點:一是學科教學內容最具不確定性,“生活即語文,世界即課程”,語文學科內容不局限于教材。二是教材內容與考試內容最無直接關聯(lián)。三是教學內容最無現(xiàn)成規(guī)律。語文課堂教學是從教材中總結出語言文字的抽象規(guī)律,其他學科大多是對已有規(guī)律進行課堂演繹,誰都樂意去接受并運用現(xiàn)成的規(guī)律;谝陨先c,使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更多關注教學方法,即“怎么教”,而淡化教學內容,即“教什么”。
2.對教材缺乏深透理解和獨立見解
我們有時把教材內容等同于教學內容,滿足于做教材的“搬運工”,備課就是把教材中和網(wǎng)絡上的內容搬運或“借鑒”,在課堂上再把這些內容照本宣科,對教材缺乏深透理解、理性思考和獨立見解。教完一篇課文后,篇章各角度的思維導圖也整理不出來,對整套教材體系更是一本糊涂賬,談不上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增刪、調整、融入自己的學科精神和智慧,內化為認知體系,也談不上駛入自我成長與提升的快車道。
3.走不出以考定教的圈子
長期以來,考試“指揮棒”的導向,造成了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考什么教什么的現(xiàn)象,“管他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大量刷題,灌輸所謂的答題技巧和答題模板,程式化、理科化析題和解題,要的就是人人會做,要的就是人人增分。我們熱衷于研究命題方向的變化,熱衷于揣摩命題人的心理,而不是去關注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什么。對考試熱點大講特講,對非重點則刻意忽略,這種“以考定教”的做法完全曲解了“教什么”的本質,極容易造成學生知識體系的不完整,既談不上遵循學科教學規(guī)律,也無法實現(xiàn)學科培養(yǎng)目標。以農村高中為例:一些理科學生,從未讀過“四大名著”,也從未讀過一本中、西方古典文學和近現(xiàn)代文學名著,但按照老師的答題技巧和策略,程式化、理科化析題和解題,大量刷題后,語文考試也能上100—110分,而這類學生的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審美鑒賞、文化功底和文學素養(yǎng)可能與分值全然不匹配。
三、因勢利導,重回正軌
一篇課文內容,從教師本身來說,具有哪些教學價值?能否勝任這樣的教學內容……這些,是遠比教學方式更重要的問題,是老師在選擇教學方式之前必須弄明白的事情。
1.要深入獨到地解讀文本
深入獨到的文本解讀,是一堂好課的標準,是教師學科素養(yǎng)與能力的體現(xiàn)。語文學科教學重在熏陶與漸染,要以文化人、熏陶化育;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是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和鮮活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熟悉學科每個知識點及其內在關系,即從學科有機體的高度明確需要“教什么”,這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一堂課要呈現(xiàn)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獨特探究痕跡、咀嚼痕跡,整堂課充滿激情激趣,這樣的課堂教學方能為學生打開一條通向文學殿堂的光明大道,才能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
2.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就一篇課文而言,可以選取其中一個段落,引導學生重點賞讀,余下的內容由學生自學;可由點評時政入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并積淀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點帶面,如涉及到文化常識、文學史、語言運用、人物形象剖析、詩詞鑒賞、文言文現(xiàn)象等,關鍵時候要拓展延伸,呈現(xiàn)并構建相關知識體系;還可由寫作方法切入,進行能力遷移,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同時,我們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適當增刪、調整,融入自己的學科精神和智慧,內化為認知體系。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更換或者補充部分教材內容,從而逐步實現(xiàn)課程的師本化。
3.要超越教材,整合教材
生活即語文,世界即課程。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語文學科內容不局限于教材。我們應圍繞教學目標拓展教材、重構教材、超越教材,更要充分利用社會生活資源,打通教材與生活的聯(lián)系。同時,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建設,教師對教材要有整合意識、跨界意識,要有大語文教學觀,因此我們要把課程內容的整合作為今后課改實踐和教學研究的常態(tài)。
4.要善于反思,勤于總結
如果說“教什么”的確定是追求教育的價值旨趣,那么“怎么教”的確定是追求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一堂課后,我們要反思“教什么”是否準確,反思“怎么教”是否科學。反思讓“教什么”最大化地適合班級學生群體的需要,反思怎樣有效提高“教什么”預設的準確性。在不斷反思中獲得“怎么教”的教學機智和教學智慧,不斷尋找“教什么”與“怎么教”的最佳結合點,以內化為教學技能和專業(yè)素養(yǎng)。
結束語:課堂教學核心要素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茖W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成功的基石,藝術的教學方式則是階梯。如果沒有科學的“教什么”,藝術的“怎么教”,即使方法再優(yōu)、形式再美、手段再高,教學方式再新,都未完全遵循語文學科教學規(guī)律,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初衷,影響并制約了學科教學效能。(石半。
新課改,教什么,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