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有文化的地方,是教書育人的場所。
縱覽古今,中國文化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其理想,家國情懷蘊藏胸間,滿腔熱情,雄心勃勃想去改造世界。
但有時也忘了一點,在想改造世界的同時,唯獨忘了改造世界也需要改造自己。
從職業(yè)特點和職業(yè)要求上看,教師也是文化人,而且是一種具有特殊要求的文化人。教書育人既是一種技術活(專業(yè)技能),同時還是一種情感心靈活,所以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前說醫(yī)生是技術職業(yè),但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稀奇八怪的病種層出不窮,醫(yī)生光有純技術還不能完全解決一切問題,這種職業(yè)也需要心靈的對話,醫(yī)生也可稱為是“人類身心的工程師”,他們也是文化人。
因此,凡文化人都需要讀書。
徐則臣老師的作品《北上》采取雙線敘事的方式將其分為“《北上》(一)”和“《北上》(二)”!侗鄙稀(一)主要介紹了小波羅北上之旅的前半段行程(1901年),接后寫到2012和2014年的鸕鶿和羅盤的故事以及“大河譚”和“小博物館之歌”;《北上》(二)接著《北上》(一)寫小波羅之死(1901年)以至1900-1934年和2014年所發(fā)生的后續(xù)事情。時空跨度大,時空相互交叉,情節(jié)緊扣相連。
《北上》帶來的主要意蘊
《北上》獲2019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和2018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在《北上》中,徐則臣以杰出的敘事技藝描繪了關于大運河的《清明上河圖》,在百余年的滄桑巨變中,運河兩岸的城池與人群、悲歡與夢想次第展開,并最終匯入中國精神的深厚處和高遠處。中國人的傳統(tǒng)品質和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意識圍繞大運河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在21世紀新的世界視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現(xiàn)。(中國作家網(wǎng):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北上》授獎詞)
筆者閱讀此部書,實際也是隨著小波羅、謝平遙一路北上的旅程去反思和尋根。
反思什么?尋什么根?
《北上》引言之一選取龔自珍《己亥雜詩(其八十三)》:
只籌一纜十夫多,細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糜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
現(xiàn)代文意思是:看看一條纜索用盡十多個纖夫的力氣,細細想想漕河上有千多艘運糧的船只。慚愧啊,我也曾經(jīng)領取過太倉的漕糧,夜半聽到纖夫的號子怎能不臥枕淚濕!
一條運河上發(fā)生的百年故事,濃縮著跨越國界,跨越種族的情感,民族的甚至人類共同體的文化鏈接。
進入21世紀,中國精神的深厚處和高遠處,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和一代代、一輩輩前赴后繼的堅忍不拔的基因傳承。
國家要發(fā)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發(fā)展,教師要先行。讀書就是先行的有效途徑之一。
教師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扛起的不僅僅是學生,而且還有民族發(fā)展長河中的生生不息的血脈。
白馬書香讀書會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我們從改造自己做起,來一場尋根修身之旅吧。
人北中學,校長陳寧川,教師閱讀,尋根修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