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說到:“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在幼兒園開展生活教育課程以來,幼兒園一直倡導將幼兒的課程滲透到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當中。我們一直堅持以“為生活而教育”為目標,“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來教育”作為方法,將生活教育貫徹落實到幼兒一日生活中。
種植活動是幼兒進行生活教育的一個良好途徑,在種植活動中,幼兒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jù)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選擇種植什么,而這就是幼兒與同伴交流、討論、主動探索的一個過程;在種植過程中,幼兒有觀察、有跟同伴的協(xié)作、有在照顧植物中責任感的體現(xiàn),所以說,種植活動是生活教育中一個綜合性的活動。
一、在種植活動中引導幼兒進行生活自主管理,讓它成為幼兒園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開學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園的新教室曬不到陽光,教室里很潮濕,一些孩子已經(jīng)有意識地在討論我們這學期應該種植什么。我請幼兒晚上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關于種植的相關資料,第二天孩子們告訴我,我們教室的環(huán)境只適合種植一些能夠在較陰暗、潮濕的地方生長的植物。在一天的午餐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這樣的故事,孩子們喝到了香噴噴的蘑菇湯,有孩子突然說:我們可以種蘑菇啊!爸爸告訴我說:蘑菇就是生長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的,我們班的小朋友都喜歡喝蘑菇湯,以后我們的蘑菇長出來了,我們就可以用自己種的蘑菇做蘑菇湯喝了!一個孩子的呼聲,瞬間喚起了越來越多孩子的呼聲。于是午餐后我馬上帶著孩子們對:“我想種植什么?”進行討論,果不其然,想要種植蘑菇的幼兒是最多的!
1、蘑菇趣多多——帶著孩子們的問題,我們跟隨研究生物學的爸爸一起來認識蘑菇吧!
在孩子們進行討論后,我們設計了“蘑菇趣多多”的活動,并請來了研究生物學的爸爸家長帶領我們一起認識蘑菇,正確了解不同種類的蘑菇。家長爸爸為我們準備了杏鮑菇、金針菇、平菇、香菇、黑木耳等,并請幼兒通過聞、看、摸,多種感官認識了不同的菌類,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的身邊還有這么多可食用的菜品跟蘑菇是同一類——菌類。在爸爸的蘑菇課程中,幼兒了解到蘑菇不是植物;彩色的蘑菇是有毒的;菜市場賣的蘑菇是安全的、可以吃的;森林里的蘑菇不可以吃;我們每天吃的饅頭、包子里的酵母菌也跟蘑菇是同一類哦!了解了這么多關于蘑菇的知識,那我們的幼兒園里能找到蘑菇嗎?幼兒開始行動到幼兒園里去尋找蘑菇了,蘑菇喜歡生活在潮濕、較暗的地方,孩子們真的在幼兒園的圍墻墻角找到蘑菇了!在這一活動中,孩子們知道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么多的地方都有蘑菇,而且我們每天都離不開“蘑菇”呢!
2、我們的發(fā)現(xiàn)——剛種植三天的蘑菇就長出來了,在觀察、討論、探究中,孩子們陷入了一場長時間的“頭腦風暴”中!
星期一的早晨,教室門口相比往常熱鬧了好多。當我走近一看才知道,原來是孩子們星期四種植的菌包,經(jīng)過星期五和周末總共三天時間后,菌包上長出了好多的蘑菇。每一個從我們教室外經(jīng)過的家長和孩子,都被窗臺上那長滿蘑菇的菌包所吸引,我們班的孩子看到長滿蘑菇的菌包也無法轉移自己的視線,我從孩子們的交流、討論中聽到了這樣的對話:“這朵蘑菇好像雨傘。”“哇,我看到了一朵像陀螺的蘑菇。”在參加完升旗儀式后,我立即引導幼兒圍繞“蘑菇像什么?”進行觀察和討論,引導全班的孩子大膽表達他們的發(fā)現(xiàn),在孩子們的語言中,我又驚喜地聽到了有孩子說“長在菌包上的蘑菇像菠蘿”,“蘑菇像雨傘”,“蘑菇的表面像盤子”,“蘑菇的上面是光滑的,下面白色的地方摸起來像毛毛”還有孩子發(fā)現(xiàn)了每一朵蘑菇的生長方向是不一樣的,“為什么蘑菇的生長方向不一樣呢?”我將問題拋給了孩子,有孩子說:“水澆得多的地方和水澆得少的地方蘑菇生長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說:“是被風吹得方向不一樣的”還有的孩子說:“有可能是被其它蘑菇擠壓過去的”。最后,我們再次請教了專業(yè)的家長才知道是因為有的蘑菇先長出來,有的蘑菇后長出來,先長出來的蘑菇已經(jīng)長高了,占據(jù)了空間位置,所以后長出來的蘑菇只能往其他方向生長了。我引導孩子觀察每一朵蘑菇的大小、高矮及粗細,孩子們直觀地發(fā)現(xiàn)每一朵蘑菇的大小、高矮及粗細都是不一樣的。我問到:“為什么每一朵蘑菇的大小、高矮、粗細都不一樣呢?”有的孩子說:“因為菌包的品種不一樣”;有的孩子說:“因為有些蘑菇?jīng)]有曬到陽光”;還有的孩子說:“因為有些菌包沒有澆夠水”。通過自主觀察、思考和分析,我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這些想法也并不都是沒有道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初步的探究能力,自信、大膽地表達能力也在養(yǎng)成。
3、怎樣照顧蘑菇——在照顧中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意識,增強情感和愛心。
在蘑菇第一次長出來這個短暫的過程中,孩子們都還沒來得及去了解我們應該怎樣照顧蘑菇,為了讓更多的菌包長出蘑菇來,孩子們開啟了探索怎樣照顧蘑菇的旅程!
“我們應該怎樣照顧蘑菇呢?”興趣滿滿的孩子們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澆太多水的菌包不容易長出蘑菇來,每天澆少量的水蘑菇會長得快一些;有的孩子還發(fā)現(xiàn)菌包喜歡被濕毛巾蓋著,因為他們喜歡潮濕的環(huán)境,我們還要把菌包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有了這些可實際操作的方法,孩子們對于照顧蘑菇也就更加得心應手了,每天早上到幼兒園后,主動到蘑菇種植園去照看自己菌包的孩子越來越多;玩游戲時,也有孩子不忘去關注自己菌包的生長情況;每天下午放學時,孩子們還要再去看看自己的菌包有沒有缺少水分。在這個過程中,我親身體會到孩子們的責任意識在不斷的增強,孩子們細致照顧菌包的情感也更加豐富了。
二、在種植活動中,體驗豐收的喜悅和自豪,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這么多已長大的蘑菇,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有的孩子說:“我們可以自己品嘗”;有的孩子說:“我們可以帶回家和家人分享”;有的孩子說:“我們可以分享給幼兒園里幫助我們的園長媽媽、廚師奶奶、保安爺爺、打掃衛(wèi)生的奶奶和醫(yī)生阿姨”;還有孩子說:“我們可以賣掉賺錢”。前三種想法是愿意主動分享和感謝身邊的人,說出第四種想法的這個孩子也告訴了大家他的理由:“如果我把蘑菇賣掉賺錢,我就可以用錢買我想買的東西了。”最后我組織所有小朋友進行投票,同意“賣掉賺錢”的有28票,票數(shù)是最多的,一個孩子的想法激發(fā)起了班上另外28個孩子賣蘑菇的欲望,最終我們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意見決定將長大的蘑菇賣掉賺錢。
在孩子們有了明確的目標時,我拋出了問題:“怎樣才能讓別人知道我們要賣蘑菇?”,有的孩子說:“我們可以去宣傳”;有的孩子說:“我們可以做宣傳單,向別人發(fā)宣傳單”;“我們可以在幼兒園大廳貼宣傳海報,因為每天放學大家都要經(jīng)過大廳”。從孩子們的對話中,我了解到了他們的想法基本上是發(fā)宣傳單、貼海報。我再次提出問題:“宣傳單上應該寫上哪些內容呢?”“要畫上蘑菇”、“要寫上我們的班級——大二班”、“要寫上我們要賣多少錢”……孩子們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的,生活經(jīng)驗也從一次次的問題和思考中被挖掘。
我請孩子們晚上回到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親子制作賣蘑菇的海報,第二天到幼兒園我請孩子們跟同伴一起商量蘑菇應該賣給誰?“我們可以讓幼兒園里的老師和叔叔阿姨知道我們要賣蘑菇,然后我們再把最大的海報貼到幼兒園里人們經(jīng)常經(jīng)過的地方。”最后孩子們決定了以發(fā)宣傳單和貼海報的方法在幼兒園里進行宣傳。說干就干,下午幼兒園里的老師、廚師、保安、醫(yī)生阿姨都收到了孩子們的宣傳單,樓梯柱子的顯眼位置、幼兒園大廳等人們經(jīng)常經(jīng)過的地方也貼上了孩子們制作的宣傳海報。我再一次拋出問題:“我們的蘑菇應該賣多少錢呢?”機智的孩子們從按斤賣、到按朵賣最終為了方便計算同意了按袋賣。“如果客人講價了怎么辦呢?”孩子們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商量好了“每袋蘑菇不能低于2塊錢”。從親自采摘到整齊裝袋再到布置售賣場地,都是孩子們親身參與的。
期待已久的蘑菇售賣會總算到了,“又香又新鮮的蘑菇快來買喲,兩塊錢一袋哦!”只見教室門口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讓經(jīng)過的家長們忍不住張望。孩子們見這架勢,趕緊加大了宣傳力度,拉動了很多其他班的“家長客戶”前來光顧我們班的蘑菇。活動中擔任宣傳員的孩子熱情、大方地為別人介紹,賣蘑菇的孩子非常有禮貌地與客人交流、大膽地與客人討價還價,待在現(xiàn)場后方的我驚訝地看到孩子們分工明確,一部分孩子在幼兒園里進行宣傳,一部分孩子在教室門口賣蘑菇,還有一部分孩子負責收錢。
這群敢想、敢做、敢表達的孩子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勞動掙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筆錢!孩子們仔細數(shù)了后,剛好一百元!錢不算多,但孩子們無比喜悅,因為他們已經(jīng)在過程中收獲了更多寶貴的“財富”,就在老師還在為他們的舉動感到驕傲時,孩子們對這筆錢又有了新的打算,有的孩子想用這筆收入來給爸媽買保溫杯、有的孩子想用這筆收入給班級過生日的小朋友買禮物、還有孩子說想要用來幫助山區(qū)里貧困的孩子……
我們一直說“生活即教育”,種植活動親近自然,來源于生活,就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一次貼近生活的體驗活動給予了孩子們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機會,有效地提高了他們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更注入了情感,這才讓教育更具有溫度和生命力!(曾志蓉)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張立正,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9-05-15,期刊。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教育部,2012-10-09。
十七幼,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