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時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一波卷來,從2023年高考的思辨類作文,到2023年度高考報告中“突出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思維,增加增強試題的開放性與探究性……“都再次應證芭德美際特色思辨課的前瞻性。
新學期,芭德美際學校將思辨教育再升級,特邀兒童哲學專家張安仁先生出任思辨研究院院長,深耕思辨教育領(lǐng)域,讓老師和學生感受思辨課堂的魅力。
回歸課堂
以學生身份大膽換位
在張安仁院長《基于大概念的思辨課程設(shè)計》培訓課上,老師們切換身份,以學生身份走進課堂,在自己的課桌上領(lǐng)會最真實的情緒流露,體驗一把“回爐重造”的感覺。
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讓老師們共情自己的學生,感受孩子們在課堂上發(fā)生的心理活動。
老師從學生時代走來,站上講臺時,已磨去了兒童上學的記憶,重新以學生身份解讀那份膽怯、惶恐、不知所措和鼓勵的期許,才能共情學生,去愛護、關(guān)心、理解每一個孩子。
教育方向
思辨教育是芭德未來的旌旗
以小學語文《普羅米修斯》一文為例,安仁院長帶領(lǐng)老師用哲學的眼光,解析教材。用選擇題測試“學生”閱讀程度,逐個討論問題引發(fā)學生去理解英雄,辯證地看待結(jié)論,讓老師們走出舒適區(qū),進入思辨的領(lǐng)域。
躬作于一線的芭德美際教師,教學與學識水平都會高于標準線,所以在本堂課上與安仁老師的互動有水平不生硬。語文教學是一門需要營造情境的學科,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能力來抵達老師傳遞的境界,雙向的教育才一路暢通。
這一堂課,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成了學生們的行為促進者,讓學生們自行討論——閱讀——表達。一層層遞進,剝開藏于故事背后的哲學意義,將思辨教育特性淋漓呈現(xiàn)。
我們能看到的是,這樣的課堂才是授人以漁,生動有趣的,這才是芭德美際要追求的教育方向。
學以致用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芭德美際的教師培訓有非常明確的定位,無干貨不上,無實操不上,無思辨不上。照本宣科,PPT發(fā)黃都不改模版,對于老師、學校都是消磨時間沒有正向意義。
安仁院長用三年級語文《蜜蜂》一課,將法布爾《昆蟲記》原文與人教版節(jié)選課文進行對比,充分運用思辨方法讓學生感受二者不同之處,讓老師們根據(jù)單元和課文的教學目標設(shè)計選擇題。隨后提出四個問題,讓老師們進行討論。
哪個故事里的實驗更好?你會如何設(shè)計第二次實驗方案呢?假如你是教材編寫者,你會選擇《昆蟲記》里哪個故事,以及故事的哪些部分放進教材里?
到此時,新都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文靜一行正好走進了課堂,在停留近20分鐘后,文靜部長表示,這種現(xiàn)場過手,學了就用,老師變成學生的培訓一定受益頗深。
“現(xiàn)學現(xiàn)賣”加深印象 ,老師們有效地進行吸收,再演練一遍成為自己的技能,從而影響未來的教育工作沿著思辨思路進行課堂教學設(shè)計,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自主思考、實踐觀察、合作討論進自主學習,這就是符合學校定位、提升老師教學的培訓。
教育改革風潮正盛,概念整得花哨,追風不落地,對于教師們來說,不過舊酒裝新壺罷了。不斷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滿足教師需求,提升教育水平與技能,追求師生共同進步是芭德美際的目標。(江蕾)
芭德美際,學生之姿回歸課堂,思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