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說: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就要打好基礎,這樣進入小學后適應性更強。
老師說:有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在運動方面較有天賦,建議家長引導孩子在體育方面堅持發(fā)展……
自2021年“雙減”政策實施以來,讓孩子“慢下來”,成為不少家長的共識。然而,對孩子學習的管教依然是家庭的重心,甚至部分家長依然有不同程度的“雞娃”行為。這些家長為什么依然焦慮?學校、老師如何看待家長的這些行為?本報記者分別邀請家長和老師,講述他們的看法。
家長篇——
有的家長覺得某一科考試分數不理想,就立刻給孩子補習,甚至一門科目找來好幾個老師,讓孩子“博采眾長”
宋雨(化名)是一位全職太太,專職在家?guī)Ш⒆。目前,兒子初一,女兒小學五年級,兩個孩子都就讀于市內較優(yōu)質的學校。“雙減”后,她給孩子找了家教,兒子周五晚學英語,周六晚學奧數,周日下午學編程;女兒周三下午學英語,周六上午學古箏,周日下午學奧數。
但在宋雨看來,自家孩子的補習量屬于學生中的平均水平,并不算多,補習的內容以吃透知識、拓展提高為主,并且平時她也不會要求孩子做額外的練習題。她說,學校里仍有部分孩子在補習,有的家長覺得某一科考試分數不理想,就立刻給孩子補習,甚至一門科目找來好幾個老師,讓孩子“博采眾長”。
和宋雨一樣,鄧茜(化名)也幾乎把生活重心全都放在孩子身上。鄧茜是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兼班主任。為了照顧孩子,她不僅放棄了升職的機會,而且將工作之外的時間全部傾注在女兒身上:“為孩子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太多了,基本上占用了我下班后的所有時間。”
“作為家長,我真的好累。”鄧茜帶女兒學琴、跳舞、輪滑、攀巖,發(fā)展各項興趣愛好。在陪孩子學拉小提琴的過程中,她意識到什么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現在的孩子學習樂器,都必須從幼兒園開始,不然就遲了,難出成果。”鄧茜的女兒從四歲半開始學琴,起因是看了動畫片《小豬佩奇》后,對豬媽媽拉小提琴產生了興趣。為了滿足女兒的期待,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愛好,鄧茜專門找到了專業(yè)的小提琴老師。一年后,女兒在兒童小提琴比賽中獲得三等獎,這讓鄧茜深感欣慰,但同時她也看到了差距:“獲得第一名的孩子三歲半就開始學琴,他的老師、生長環(huán)境和對音樂的投入,是我們無法相比的。”
鄧茜意識到,自己能給孩子提供的資源相較專業(yè)發(fā)展遠遠不夠:“我完全不懂音樂,想‘雞’都沒法‘雞’。”
正如鄧茜的發(fā)現一樣,今天,即使是對孩子才藝、特長的培養(yǎng),也是開始的年齡越來越小,時間越來越早,父母的投入也越來越多。
有家長告訴記者,學前“雞娃”收效更為明顯。也就是說,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就要打好基礎。比如在幼兒園階段,英語和閱讀就要進入正軌,要提前練習認字寫字,這樣進入小學后適應性更強,也更容易在同級學生中表現突出。
閱讀、寫字、英語和體育鍛煉,這幾項是提前“雞娃”的家長們普遍認為性價比最高的科目。
為何“雞娃”不止?宋雨認為,普職分流是家長們焦慮的一個來源:“現在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素質也提高了,都希望孩子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有能力的話,都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
并且,“雙減”給小學的教學模式帶來了轉變:期中考試取消,平時測試減少。家長會覺得難以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我的孩子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yè),我就沒太在意,期末考試成績卻不太理想。”宋雨說。
她坦言,自己是全職太太,本身家庭的經濟壓力就不小,課外補習更是加重了經濟負擔。如果沒有中考的壓力,只要孩子課堂知識學得扎實、能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也沒必要這么卷。但是在普職分流的壓力面前,家長們內心是著急和焦慮的。宋雨說,別的孩子都補習,自家孩子也不能落下,誰愿意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上不了高中呢?“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補習,哪一科比較弱,就一定要找老師輔導。”
然而,宋雨發(fā)現,女兒害怕考試。這讓宋雨開始反思:“正是因為家長太關注孩子的成績了,孩子才會這么害怕。孩子小學時期就有這么大的壓力,肯定不利于她的成長。”
宋雨的兒子也進入了青春期,不太愛跟家長講話了?荚嚊]有考好,只說一句“我自己心里清楚”,就不再愿意和家長有更多的交流。孩子們的變化讓她想了很多,她決定轉變心態(tài):如果孩子學習用功、自己愿意拓展,可以給孩子補習提升自己;但是孩子長大了,如果孩子特別排斥,那也不用強求。
“以前確實害怕孩子在學業(yè)上落后,給他們太大壓力,又怕他們的心理也出現問題。”宋雨說。小學生被“雞”時較為單純,但初中生處于人生的敏感期,面對自我壓力和家長壓力,很容易想不開。最近,她看到很多孩子因壓力太大而做出極端行為的案例,開始轉變心態(tài),讓自己放平、放緩。
在和其他家長的交流中,她發(fā)現,家長們都在慢慢轉變心態(tài),讓自己“雞娃”的腳步慢下來,不再強求孩子補課:“如果孩子的心態(tài)出了問題,那必須停止給他壓力,要一個健康的孩子。”
“我覺得,讓孩子有學習能力是最重要的,太看重成績會毀了孩子一生。如果孩子在學習中找不到快樂,一直處于高壓狀態(tài)下,又怎么熬過更加殘酷的高中三年呢?”宋雨說,“家長最重要的是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然后再幫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宋雨表示不會給孩子太大壓力,希望他們培養(yǎng)好的學習習慣,依靠自覺考上理想的學校。
老師篇——
家長要多與老師交流,選擇合適的培養(yǎng)方式,避免從眾“雞娃”
小學二年級教師丁丹發(fā)現,“雙減”后,家長對孩子的培養(yǎng)方式存在兩個極端:“一部分依然瘋狂‘雞娃’,無論怎么卷都沒有盡頭;也有一部分人完全‘躺平’,只要孩子快樂就行。”
她發(fā)現,“雙減”后孩子課業(yè)壓力減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難以用考試成績量化,卻加劇了部分家長的焦慮心理。小學學段的課外學科類培訓被禁止后,有條件的家庭給孩子尋找家教、找老師上小班課,沒有渠道的家長只能“親自上陣”,投入大量精力幫孩子抓學習,充當孩子的私人老師。
“雞娃”一般開始于小學一、二年級,更有甚者從幼兒園“雞”起。“有的家長已經要求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背誦初中古文,不求理解,先背下來,”丁丹觀察到,“數學的‘提前學’現象普遍,有的孩子在小學期間已經學完初中數學課程,開始上物理了。英語培訓更是常態(tài),家長們認為課上學的知識太簡單,考試內容又很難。”
但過多的學習安排消耗的卻是孩子的睡眠時間。“有的孩子放學后要去上輔導班,回家后還要完成學校的作業(yè)。有的孩子在校內完成了作業(yè),但家長會布置課下練習。晚上十點鐘才睡覺是常見現象。”丁丹說。
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數學教師劉燕也發(fā)現,確實存在有些孩子在課堂上沒有學好,又去學習“拔高”的情況。
但提前學的孩子是否一定能表現得更優(yōu)秀?劉燕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有的孩子并沒有扎實掌握課上知識,本該用課下時間認真完成作業(yè)、消化吸收,卻去進行所謂的“拔高”“提前學”,導致兩邊都煮成了“夾生飯”。還有的孩子接受能力較強,課外拓展似乎可以提升能力,他們在剛開學時表現較好,但沒有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地吃透知識,很快這種優(yōu)勢就會消失。“現在的評價體系考的是孩子的理解力,就拿數學來說,需要孩子在課堂上動手操作,理解數學思想,而不是把公式套上去得出答案。”
“有的孩子已經提前學完了初二物理,反而搞不清楚六年級數學最簡單的比例問題。”劉燕說,“認真完成課堂作業(yè)可以起到很好的鞏固效果,但有的孩子沒有足夠的精力完成作業(yè),而是把時間用來提前學了。”
當然,隨著評價體系的多元化,“雞娃”路徑也不再只是提高語數英成績。丁丹告訴記者:“無論是樂器、計算機還是體育,家長們認為如果想做得好,就必須‘雞娃’。”
劉燕發(fā)現,“雙減”后,新的“雞娃”方式五花八門,不同家長的出發(fā)點各不相同。特別是二孩、三孩政策放開之后,家長的年齡差距較大,育兒理念也有差異。“有的家長會給孩子挑選合適的非學科類興趣班,讓孩子拓寬眼界、培養(yǎng)興趣,這種比較良性。有的家庭條件不錯,但缺乏科學育兒的觀念,只想‘花錢放心’,體育、英語、數學、科學實驗班都給孩子報上,提供資源卻忽視了孩子能否吸收。還有一種情況,是想通過課外培訓的方式,將孩子托管在培訓班,減輕自己的育兒負擔,也防止孩子把時間浪費在玩上。”
在老師們眼中,“雞娃”的原因有哪些?“畢竟時間是不可逆的,為了防止孩子在升學競爭中落敗,部分有意識的家長可能會選擇‘雞娃’,避免將來后悔。”丁丹說,“現在孩子的時間成本最重要,家長們都會傾注大量資源,至于結果如何,卻不是單靠家長的意愿決定的。”
在考試升學的“指揮棒”下,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被定義為學習不好,是每個家長都難以接受的。“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但在運動方面較有天賦,我建議家長引導孩子在體育方面堅持發(fā)展,但他們還是不愿意,希望讓孩子學習。”丁丹舉例道。
她認為,“雞娃”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有的孩子是‘耐雞娃’,可以把家長的要求轉化為自我要求,形成學習動力。”但歸根結底還要看孩子的接受程度,“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合適的陪伴。在小學低年級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之后孩子就能自己主動學習,不讓家長操心。”
劉燕負責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孩子正確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情緒。她特別指出:“小學是去分數化的狀態(tài),孩子們愿意聽話,覺得自己多學了肯定是好的,有一種希望感。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競爭和被‘雞娃’產生的消極情緒較少。但小學時期的孩子也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家庭的關懷會讓孩子更愿意和爸爸媽媽一起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如果只通過錢來解決,效果反而不好。”
劉燕建議家長們加強和老師的交流:“現在生活工作節(jié)奏偏快,加上微信交流便利,使家長和老師面對面的溝通少了。適當時候還是應當多和老師交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再選擇合適的培養(yǎng)方式,避免從眾‘雞娃’。”
專家訪談
對待孩子的成長,請順其自然
“雙減”實行一年多以來,學校作業(yè)少了,課后服務活動更豐富了,不少家長認為,孩子有了更多休閑娛樂的時間,更快樂了。然而,也有部分家長依然充滿擔心,怕孩子在學校學得少,跟不上。他們在網上學習各種各樣的“雞娃”知識,想要抓住孩子的黃金發(fā)育期,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如何正確看待家長的這種心情與行為?本報記者專訪北京市東城區(qū)家庭教育文化推廣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培訓師果海霞。
我們的教育一直走在探索“因材施教”的路上
記者:自2021年“雙減”以來,學校的作業(yè)少了,課外培訓班取消了,孩子們放學后有更多空閑時間了,為什么有的家長還會焦慮?
果海霞:第一種焦慮來自家長認為過去自我的“不夠好”。第二種焦慮來自家長對未來自我的“不相信”“不確定”。第三種焦慮來自當下家長對自我各種狀態(tài)的不滿意。
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視角說,成年人所有對過去自我的不滿意,大都源于成長經歷中“被肯定、被看見”的機會匱乏。青少年兒童對自我的認知,首先來自外在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評判。因此,很多成年后的家長內心都有一個巨大的“坑洞”,需要被自己的父母或養(yǎng)育者的愛和肯定填滿。同時,如果父母已經不能替自己做這部分功課,就需要家長自己通過學習或咨詢來完成這個“填心理坑洞”的功課。
借由這份對自己的過去、未來和現狀的不滿,家長無形中把壓力轉嫁給了自己的孩子,唯恐孩子浪費了學習的最佳時間。家長們會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或專家、他人介紹的學習經驗,到處搜集優(yōu)質資源,爭分奪秒地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讓孩子的時間被充分利用。唯有這樣,家長內心才能略顯心安。而這個過程中,家長忽略了孩子當下的年齡段特點和孩子內心世界最真實的需求。
若孩子的“人生歸屬”變成了父母的“權利”,孩子就被剝奪了“選擇權”
記者: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不少家長仍持有一種觀點:如果不提早“雞娃”,就容易錯失孩子的發(fā)育黃金時期。網上流傳著不少“雞娃”方法論,比如幾歲到幾歲要多學數學、幾歲到幾歲要學英語。這些家長的行為被稱為“科學育兒”,這些行為真的科學嗎?
果海霞:在這里和讀者朋友們分享一個很老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是民國時期的人民教育家。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上講臺,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雞。臺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里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行知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從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至今,我們的教育一直走在探索“因材施教”的道路上。真正的“因材施教”不僅發(fā)生在學校,更要首先發(fā)生在家庭中。
一臺冰箱或其他家用電器出廠時,是帶著商品的出廠使用說明書的,客戶收到商品后,也是先看使用說明書再開始啟動設備的。如果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出廠廠家,首先孩子出生后,我們有沒有認真研究這個孩子的“出生說明書”,6年之后,我們有沒有給他帶著他自己專屬的“個體說明書”進入小學,讓老師知道從哪些方面去了解這個孩子,去引領支持這個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被充分愛、尊重、允許、支持、肯定的孩子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做什么,因為他們的“內在自我”在“被愛、被尊重、被允許、被支持、被肯定”的過程中得到了保護、滋養(yǎng)和發(fā)展。
記者:不少家長選擇繼續(xù)“雞娃”是為了讓孩子進入名校(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大學),這似乎成了孩子發(fā)展的唯一路徑。應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成長、成才?
果海霞:這個問題里要探討三個點:
首先是關于孩子的“天賦興趣”的探討。上文里,我提到了孩子的“個體使用說明書”,這里面要說明的內容就包括孩子的天賦興趣。當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天賦興趣之后,再去選擇適合的學校,對孩子的支持和幫助才會更有力。如果一味追求名校,并不考慮孩子的天賦特征,有可能這只是家長的需要而不是孩子自己的需要。
其次是關于孩子人生歸屬權的探討。在這里,我有一點小感受,作為家長,很多人會習慣給孩子做安排。這個安排背后的理論依據就是:我是愛你的,我是對的,你是我的孩子,因此你要聽我的。在這里,孩子的“人生歸屬”就變成了父母的“權利”;蛘哒f,孩子就被父母剝奪了“選擇權”。
我的一位高三年級來訪者,她重讀了三年高三。她就喜歡化妝,只想到大學里深度學習“服裝與化妝設計或人物形象設計”專業(yè)。但是媽媽不同意,于是孩子就一次次考不好,一次次復讀。事實上,案例中的媽媽已經剝奪了孩子人生的決策權。真正尊重孩子人生歸屬權,孩子才能拿出更多的自我規(guī)劃。
最后是關于“從眾”與“適合”話題的探討。當我們的內在自我不夠自信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把期待放在環(huán)境或他人身上。同時,我們會選擇追隨。因為這會讓我們和大多數人是一樣的、相似的。當我們從眾的時候,關注點在外在,就忽略了“因材施教”。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被關注內在需要,尋找更適合孩子的需要。對待孩子的成長,請順其自然。
優(yōu)質的教育不僅是養(yǎng)成好習慣,更要養(yǎng)心、養(yǎng)根
記者:孩子是不應該提前培養(yǎng)?如果提前培養(yǎng),最應該培養(yǎng)哪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
果海霞:記得在《老子》中有這樣兩個詞語:“順應天時”“道法自然”。這是萬事萬物都需要遵守的自然規(guī)則。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喻成一棵小樹苗的成長過程,澆水、施肥、修枝、剪葉……最重要的是樹根的養(yǎng)護:他是向下扎根了嗎?他的根扎得深遠嗎?
培養(yǎng)孩子向下扎根的能力和素養(yǎng),是當下家庭教育的核心問題。 即,最優(yōu)質的教育不僅是養(yǎng)成好習慣,還要養(yǎng)心、養(yǎng)根:養(yǎng)心,主要是滋養(yǎng)孩子內在溫柔、堅強、勇敢、靈活、智慧等心理(個性)韌性。養(yǎng)根。主要是滋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德,如善良、勤儉、勤學好問、誠實、兢兢業(yè)業(yè)、利他等品德。
記者:您認為,應如何緩解家長的焦慮?家長應該怎么做?
果海霞:緩解家長的焦慮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這不是讀一本書、看一篇文章、做一個咨詢就能夠解決的。更多的功課需要家長從自己身上開始,一點一點去覺察、去探索、去尋找適合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就是學習成長、不斷精進、進取的過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雞娃,家長,雞娃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