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在線

熱線:028-85056429 通訊員QQ群:197538807
投稿郵箱: 2629731537@qq.com

“30年不評職稱”折射教育情懷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楊朝清  瀏覽量:   發(fā)布時間:2019-08-16

最近一個叫楊漢文的老師引起了人們的熱議。事情是這樣的:從教36年的華中科技大學教師楊漢文,已經30年沒評過職稱了。楊漢文的一些學生已成教授、博士生導師,而他還是一名講師。楊漢文說:“我也有論文,也有科研項目,但從未再申報過職稱,只想一心一意教好書。”fhL四川教育在線

對于高校教師而言,五十多歲有不少人已經是教授、博士生導師了,再不濟也已經評上了副教授。從教36年還是一名講師的楊漢文,并非沒有能力在職稱上更上一層樓,而是“志不在此”,對評職稱缺乏興趣和熱情。熱愛教學的他,努力把三尺講臺站好,成為學生們喜愛、同事們尊敬的好老師。fhL四川教育在線

關乎名利的職稱,不僅關系到高校教師的“錢袋子”,也關乎他們的社會地位與職業(yè)聲譽,關乎他們的體面和尊嚴。為了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不少高校教師在做科研項目、發(fā)表論文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忽略和漠視了教學。有的教授不愿意給本科生上課,認為束縛太多;有的老師將教學當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在課堂上敷衍塞責;有的教師將教學當成雞肋,為了自己方便,動輒更改上課的時間和地點。fhL四川教育在線

難能可貴的“30年不評職稱”,讓我們見識到了一位高校教師的價值堅守。盡管評職稱會讓自己名利雙收,卻依然有一些老師沒有對評職稱趨之若鶩。他們樸素地認為,站好三尺講臺、傾心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分;即使職稱看上去并不夠光鮮,只要無愧于心就好。在一個功利主義和工具理性盛行的時代里,依然有一些教師不愿意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fhL四川教育在線

“30年不評職稱”的背后,有一個成熟、強大的精神世界,是可貴的教育情懷。在一個盛行“以貌取人”的社會中,從教36年還是講師職稱的楊漢文不可避免會遭遇一些人的“傲慢與偏見”——在他們看來,“30年不評職稱”的老教師是一種無能者與失敗者,從一個完整的、正常的人被貶低、被污名化。fhL四川教育在線

教育作為一盞希望之燈,有助于照亮學生們前進的道路。在不少學校里,都有一些熱愛教學、對職稱沒有那么孜孜以求的教師。“一個人只有一顆心,一顆心只能用在一個地方”,這些教師既不笨也不傻,他們自然也知道職稱帶來的好處。盡管如此,他們依然能夠抵御職稱的誘惑,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熱愛的教學工作。或許在外人看來,“30年不評職稱”的老師不夠成功,而他自己卻覺得充實和滿足。fhL四川教育在線

在高等教育競爭漸趨激烈的今天,一所高校既需要那些潛心科研的教師,也需要傾心教學的教師。“在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系的裹挾下,那些科研做得好的老師名利雙收,那些教學做得好的老師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和激勵。對這種扭曲現象糾偏不僅讓楊漢文們輕裝上陣,也能夠讓學生們從中受益。fhL四川教育在線

職稱,教育
責任編輯:田媛  由四川教育在線網整理發(fā)布

最火資訊

網站簡介   |  法律聲明  |  聯系我們   | 
Copyright © 2010 - 2021 四川非凡魅力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備15019259號-3 川公網安備:5101040200025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川)字第00850號 川廣審批準字[2019]13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川網文〔2022〕3363-037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川B2-20200029
廣告聯系QQ4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