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前,我最不屑的就是那些“錢途”坦蕩的陽光大道。當同學穿著筆挺的西裝、油得發(fā)亮的皮鞋,畢恭畢敬地把簡歷遞給各大銀行和證券公司時,我會笑著摸摸他那才剪去吊牌的高檔西服,然后調侃上一句:“小子,今天人模狗樣的哈!”
不過,我心里卻想著,沒有夢想,和咸魚有啥區(qū)別?
至于我,執(zhí)意要走的路,一定得是崎嶇的小路,至少看起來得是酷酷的。念本科時,我從軟件工程轉到翻譯系,當全班一半的人在修經管雙學位時,我絲毫不為之所動。研究生畢業(yè)后,同窗們多數進了上海灘窗明幾凈的寫字樓,而我偏偏來到京城,歷經周折成了一個“新聞民工”。
朋友感慨,你成功避開了所有掙錢的行業(yè)。我媽也嘀咕,這孩子越來越不食人間煙火了。但誰也勸不動我,因為我的人生哲學簡單明確到他們無力反駁——為了錢而活,多俗!
真正從學校卷鋪蓋走人后,錢這個字眼才像流氓一樣,偷偷溜進我的生活。之前,我無數次對父母念叨:面包會有的,你們別管我以后干什么,反正餓不死就行。
為了省錢,畢業(yè)旅行時同伴坐飛機,我倒騰幾趟長途火車,直挺挺坐在充滿著汗味、腳臭的硬座車廂中。住的是被子潮濕的小旅館,吃的是毫無特色的拉面。不過,那時的我沉浸在窮游的欣喜中,根本沒體察到生活真正的艱辛。
直到畢業(yè)后,捉襟見肘成了生活的常態(tài)。
我的“北漂”始于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陰暗小房間。窗戶正對著隔壁樓的墻面,陽光只能漏進來一半。小區(qū)里高樓密密麻麻緊挨著,望不著天透不了氣。小區(qū)外面,賣襪子的地攤、賣烤串的推車擠占了半條馬路。
我不知不覺得了“高空拋物恐懼癥”,每每忐忑地穿過樓與樓間狹窄的縫隙,總是發(fā)誓下次要戴上頭盔出門。更讓我喘不過氣的是逆天的房租,占了我將近一半的工資,而房東禮貌地微笑著說:“還有人愿意出更高價呢。”
去緊鄰的小區(qū)考察一圈后,我簡直不敢相信兩個世界只隔了道圍墻。那個需要刷門禁卡的小區(qū)如此清凈,林蔭大道寬闊怡人,雕塑噴泉點綴其間,年輕母親推著嬰兒車從容漫步。正當我享受著肆意灑落的陽光,酣暢淋漓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時,一塊房屋中介的展板把我拽回了現實——房租比我的屋貴了一半!
離開象牙塔的我,第一次觸摸到現實生活最真實的一面,那質感如水泥般冰冷粗糙,同時堅不可摧。這個社會自有其公平的法則:你所擁有的空間、空氣和陽光,都得拿實打實的金錢,或同等分量的其他資源去置換。而我此前就像一個矯情的詩人,以為自己只需像上帝一樣輕輕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在我眼中,貧窮曾是一種詩意豐盈的狀態(tài)。在巴黎留學時,靠著父母的供養(yǎng),我和幾個同學合租了近郊一棟兩層的小別墅。對著花園里的玫瑰和秋千,我寫下這樣的句子:“詩人熱愛貧窮/熱愛骯臟的閣樓/熱愛地下的大提琴聲/熱愛一貧如洗的天空/和雨后自由的黃昏。”
而當我真正陷入一貧如洗中,才知道貧窮帶來的不是自由,而是窘迫。剛工作的頭幾個月,我總是不得不開口向老爸“借錢”,然后小聲地說:“等我掙到錢了再還上。”
我特別害怕電話那頭說,“看,當初讓你不要選這條路,現在后悔了吧?”
沒想到,父母只是平靜地說,“沒事,爸媽就當你去讀博了,再供你一年。”
他們含辛茹苦培養(yǎng)我,供我上名校、念研究生、出國留學,結果還得為我交房租。或許數年后,還要榨干自己,傾盡畢生積蓄,只為讓我在北京密不透風的高樓中,有一塊巴掌大的立足之地。
我從未后悔義無反顧來到北京,選擇向往的工作。如果重新來過,我勢必還會作出同樣的選擇。有什么可后悔的呢?不嘗試不碰壁,怎么知道沒有打敗瑣碎生活的可能性。只不過,如今我不再覺得,為面包而活是件難以啟齒的事兒。從小被教育得有崇高的理想,實際上承認自己也是條困頓的咸魚,和胸懷壯志一樣難得。
苦苦鉆研理財知識后,終于有一天,我興奮地向室友宣布找到了致富捷徑。如果從現在開始,我每月省出工資的三分之一,定投兩支基金,苦苦堅持上幾年,等到股市瘋漲時果斷拋掉,保不準可以獲得翻倍的收益,或許就能換回北京一個兩平方米的衛(wèi)生間了!
每天加班到凌晨的室友,聽完后像打了雞血,不過她還是覺得來錢太慢,建議實業(yè)興邦,業(yè)余時間去小區(qū)門口賣豆?jié){,或者去給小朋友做家教。
最終,所有關于創(chuàng)業(yè)的討論偃旗息鼓,她開通了股票賬戶,我默默投起了基金。3個月后,跟著“內幕消息”買入的她勉強保住了本金,而我虧掉了10頓飯錢。
不久前同窗小聚,那位進了證券公司總裁辦公室的同學,和另一位成了私募基金投資經理的同學互換名片,高談闊論來年中國經濟走勢。聽完他們充斥著專業(yè)名詞的精英對話,我拋出一個特低級特實在的問題:“現在有什么好的理財渠道?”
同學驚訝地發(fā)現我成了一個“俗人”。但是,從一條在理想的池塘中做夢的閑魚,變成一條在生活的油鍋里翻騰的咸魚,這原本就是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