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方向博士生。從2007年開始,在北京大學校醫(yī)院心理咨詢中心和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擔任咨詢師。
一、不評價不等于不批評,贊美也是一種評價,有時可能比批評更讓人難以接受
一些人誤以為不評價的意思就是不批評。他們選擇贊美的語言:“我覺得你這里做得非常好?!被蛘撸骸拔艺J為你是很優(yōu)秀的咨詢師?!钡@還是在評價。
關于兒童教養(yǎng)的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贊美”孩子并不總是有好處的。比如,有研究者讓不同的兒童解數(shù)學題。解完一組簡單題目后,研究者給了每名兒童一句反饋。對一些孩子贊美他們的智力:“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些孩子贊美他們的努力:“你一定平時很用功。”然后,研究者給孩子們更困難的一組題目。因為聰明而受到贊美的會更擔心失敗,他們傾向于完成難度較低的任務,遇到困難更難堅持,容易焦躁,甚至表現(xiàn)出自尊水平的下降?!澝浪奶熨x,居然會妨礙自尊!
乍一聽這與我們的直覺相反。但細細一想,又符合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
雖然贊美聽上去讓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種評價。它把一個人捧到極高處,而后蓋棺論定??膳碌木褪沁@個“定”字。當我們受到贊美之后,我們常常會害怕自己配不上這樣的贊美,會為此平添不少壓力。出于壓力,我們可能會更愿意重復相同的工作:反正我做這樣的事情足以獲得贊美,為什么還要冒險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呢?更嚴重的情況下,我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澳銈兌伎湮椅恼聦懙煤?,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寫出來的,如何好法?我怕再寫下去就會露怯?!蔽覀冇梅艞墎砘貞澝?。
如果對一個小孩說:“哇,你這幅畫太美了!”或者一個孩子下棋贏了:“你簡直是小棋王!”他會很開心。但再讓他畫一幅或下一局,他可能就會躊躇。
評價接近于一種定義性的表達。對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難再產(chǎn)生更多延展性的探討。它適合收進教科書里,作為結(jié)論。如果是現(xiàn)實的交流,就很可能造成冷場:你都已經(jīng)下結(jié)論了,我還用說什么呢?從這個角度說,贊美甚至比批評更容易終止一個話題。批評好歹還可以反駁:你說我不好,我不接受!但是贊美怎么辦呢?拒絕也不妥,但承接下去又實在沒有發(fā)展余地。大家討論得好好的,我突然來一句:“我覺得討論很有價值,每個人都說得很好。”這會讓場面的氣氛驟冷。假如你接受了這句評價,你就很難接下去說。除非忽略這句話,大家才能繼續(xù)聊。
二、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是什么樣的
有個學生近來一直不做作業(yè)。
第一個老師問:“你最近常常不做作業(yè),發(fā)生了什么呢?”
第二個老師問:“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業(yè)?”
前者就是一種不評價的交流試,它只關注具體發(fā)生了什么事,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甚至針對人的褒貶。
后者就只是在訓誡,老師根本不在意理由。他關心的只是對于學生的定性,而這件事他已經(jīng)做完了。“承認吧!你就是個差學生?!狈路鹗沁@樣的潛臺詞??梢愿杏X到明顯的拒絕。如果你是這個學生,只要低頭認罪就好了,什么都不用說。除非你希望辯解:“不,不是那樣!”可以想象,那將是一場不太愉快的爭論。
通過前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則會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許這個學生遇到了一些麻煩,也許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這種行為傳達某種態(tài)度,或者還有其它的什么可能。當我們采用一種非評價的立場時,就等于為這些信息的流通創(chuàng)造了空間:“說吧,讓我看到它,我對你經(jīng)歷的這些事感到好奇?!蹦銦o須辯解,因為根本沒有辯解的對象。只需要單純地描述你的經(jīng)驗就好,這是我們此刻關注的。
通過不帶有評價的交流,我們在做一件事:描述經(jīng)驗本身。
經(jīng)驗的描述看上去最簡單,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對于事物的認知和相互確認,遠遠比哪怕挖空心思給出的“贊美”更能表達出重視。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哈,你還給他畫了帽子!嗯,你在這邊畫了一個太陽,這邊畫了一個月亮,那是白天還是晚上呢?”對下棋的孩子說:“剛才這一步的時候,你選擇和他兌子,他一下就沒有子用來防守了,但是你的車和馬有了配合。”你注意的是具體的過程。這些話里沒有褒貶,但他們會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見了。他們會樂于跟你討論,也會更有興趣繼續(xù)做下去。
不僅如此,在我們給出評價的時候,我們暗暗使用了上帝,至少是專家的視角。我們自認為是有資格給對方打分的。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這里面都暗含著某種不平等, 甚至是妄自尊大。你很牛,但我敢評斷你很牛,這暗示著我更牛,起碼我足以考察你的牛。有時候,被一個不懂裝懂的人盛贊,不啻于一種侮辱?!胍幌肽切┰诼牳杌蚩串嫊r搖頭晃腦,嘖咂有聲,卻根本不在點上的裝逼犯吧。你是非常棒的創(chuàng)作者,我是非常懂的鑒賞家,我們不同凡響!賽高!除此之外呢,只剩一片空洞。這表示我并不認可你做的事,因為我根本沒拿正眼瞧它。這種情況下,倒不如爽快一點承認:我不懂。雖然也會讓人失望。然而,至少有一份實事求是的尊重在。
不懂的人,也能夠描述自己的經(jīng)驗。我上學時朗讀英語課文,我父母完全聽不懂,但他們可以說:“我們聽到你一開始的語速很慢,聲音很響亮,越到后面就越快,聲音也小下去了?!边@樣的反饋對我來說有價值,而且,我知道他們在聽。這遠比說什么“不錯,讀得真好!”要讓我感到舒服。我注意到,在我的課上,不懂裝懂往往會是導致評價的扳機。當我問學生“你對剛才這段話有什么反饋”的時候,他可能會這樣(常常略帶一絲慌亂地)回應:“我覺得很有道理,嗯,是這樣。”事實上,他真正想說的是:“我沒有反饋,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我剛才是走神了?!?/span>
我們都有過走神的經(jīng)驗。一些人也許認為它是不可以公開說出來的,因為對“走神”有評價:上課走神,說明我不夠好。同樣地,我們對“不懂”也有負面的評價,這才被迫“裝懂”。所以你看,正是評價導致了這一部分經(jīng)驗無法被描述,造成的空洞就只好拿更多的評價來填補。而心理咨詢和督導需要關注一切的經(jīng)驗,心頭的一閃念也是大拼圖當中的一小片,不可放過。所以我反復強調(diào)不要評價。走神并不是一種值得批斗的惡習,它只是一段經(jīng)驗?!皠倓偘l(fā)生了什么,以至于你走神了?”
當我們了解到一次走神,我們就有機會了解到走神背后的東西。可能是這個人最近的某種困擾,也可能是互動中潛伏的某些問題。我們對彼此的理解都會更深。不評價是一種溫和的邀請,邀請我們打開更多的自己,同時也看到更多對方。
三、不懂沒關系,說出你的真實感受遠比敷衍性贊美有意義
在我的督導課上,我不希望學生僅僅說“我覺得咨詢師做得非常好?!蔽液闷娴氖牵泱w驗到哪些良好的感覺,在什么部分?是哪一句話,哪個動作,甚至是哪個眼神,讓你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想法?還是說,你感覺到咨詢師的脆弱,格外需要你這一句肯定?又或者,你只是找不到別的話,才用這句萬能的評價來敷衍?如果是最后這種情況,你是真的腦子一片空白?還是有話又不想說?你隱藏起來的是什么呢?
我不希望學生僅僅說“我認為上這個課沒有收獲。”我好奇的是,在課程的這段時間里你是怎樣的體驗?是困得想睡覺,煩得坐不住,還是復雜到無法思考?你所收獲的信息是否都在預料之中?是否失望?哪些部分導致了這種失望的感覺?
我也不希望學生僅僅說“我覺得你做得不夠?qū)I(yè)。”我首先想知道,這里的“專業(yè)”是指什么?也許你想說的是“不夠溫暖”,那你不妨這樣描述:“剛才你說到這一句的時候,我感覺到不太舒服,也許是你的語氣帶來的,我有一種聯(lián)想,好像你沒那么在乎這個來訪者的感受。”或者你想說的是“沒有足夠多的理論支持”,那不妨說:“我注意到你的話里理論名詞特別少。這讓我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
一開始適應這種交流方式會很麻煩。但它物有所值:通過這種交流方式,我們會拓寬對經(jīng)驗世界的認識,也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聯(lián)系。當然,前提是我們對這個人感興趣,而且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意陪他一起,觀察和交流各種經(jīng)驗的流動。
是的,通過不評價的交流,我們表達出對人的興趣。在前面的兒童研究中,還有一半的結(jié)果沒有講出來,那就是另一些因為努力被贊美的孩子,會更愿意嘗試新的挑戰(zhàn)。一些研究者把兩者的差異解釋為:努力可控,而聰明不可控。但我還有另一個解釋:努力是一個長期過程,并且充滿了開放的可能性。當我們關注一個人的努力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說:嗨,你做的事我都看見了,而且我有興趣繼續(xù)看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