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新聞網(wǎng)

新聞熱線:4000-2300-35 QQ:3283783520

吐槽同學聚會何以成為流行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網(wǎng)站編輯  熱度:℃   發(fā)布時間:2015-10-09
  小學、中學、大學、MBA,甚至某個培訓班上認識的人,都能湊一個同學聚會。這個國慶黃金周各種同學聚會扎堆,與旅游、自拍一起被戲稱為黃金周“新三俗”。扎堆的同學聚會呈現(xiàn)出種種怪現(xiàn)象,讓奔波其間的人們感覺五味雜陳。記者采訪了解到,同學聚會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為形式大于內(nèi)容,同學們沒有了年輕時的意氣風發(fā),也少有人談到初心與理想。聚會淪為單純的交際或發(fā)泄,還衍生出種種怪現(xiàn)狀。(10月8日《人民日報》)
  不知從何時起,主流輿論關于同學聚會的評價,日益變得負面和消極。歸納而言,針對同學聚會,慣常的質(zhì)疑不外乎集中在幾點。比如說,指責其功利化、媚俗化,充斥著世故與隔閡等等。然而必須意識到,任何形式的社交場合,終究都是社會現(xiàn)實的投射?!安辉倜篮谩钡耐瑢W聚會,也許恰恰對應了這個真實的世界。
  同學聚會的特殊性在于,其既不是熟人社交,也不是陌生人社交。那種似熟非熟、似近實遠的關系,最是難以琢磨?,F(xiàn)實中,老同學們被召集起來、聚在一處,更多只是基于共同的經(jīng)歷與記憶。這一篩選標準完全是“向后的”,其忽略了現(xiàn)時的身份階層、價值取向和利益主張……就這樣,各有立場、各有心思的“老同學”被草率地糾集一堂,總難免會彼此不爽??梢哉f,人為生硬安排的同學聚會,天然有悖于“人以群分”的社群聚合規(guī)律,尷尬幾乎是注定的。
  當然了,許多人印象中的同學聚會,并非一直就是這樣。既然有“同學聚會變味”一說,顯然說明它曾經(jīng)美好過。那么,需要追問的是,由美好而變味,到底發(fā)生了何事?為此求解,一方面不得不提社會分層的加劇,以及由此衍生的價值多元化。另一方面,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同學聚會正在變得過多過濫。由此直接導致了,“老友重逢”演變成交際飯局,一切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你想從同學聚會中,感受到意氣風發(fā)、感受到理想初心,那么你多半來錯了地方。一個世俗的環(huán)境內(nèi),“同學聚會”只會放大這種世俗。所謂不變味的同學聚會,終究只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念想。老同學關系,多數(shù)只是一種弱聯(lián)系。無法從中找到共鳴、獲得慰藉,著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經(jīng)營好日常的生活,善待身邊的朋友,才是值得寄托期望的所在。

責任編輯:李雪娃

四川教育新聞網(wǎng)榮譽出品

行業(yè)合作:孫女士:028-85056429

手機:18780127311  郵箱:3283783520@qq.com
聯(lián)系電話:4000-2300-35  地址:成都市一環(huán)路南四段22號

Copyright © 2010 - 2015 四川教育新聞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備15019259號

    <track id="etzrc"><xmp id="etzrc">